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革命旧址,曾是一个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的地方,也曾因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渐渐的变成过一个人迹稀少、野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而现在,如果您来南泥湾,看到的将是方圆百里,川道纵横,山峦叠嶂,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因为这里早已因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而再现生机,而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南泥湾精神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变的气息。是的,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屯垦之地,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1941年春,为打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的经济封锁困局,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1942年7月,朱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和续范亭等五老同游南泥湾,对南泥湾大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赋诗赞贺。朱德总司令《游南泥湾》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1943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359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公粮,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同年9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同去的有任弼时和彭德怀,并在此住了7天。毛主席仔细视察了南泥湾垦区和部队的灶房、猪场等,对三五九旅指战员给予鼓励。也是在1943年,一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一下子唱红了整个边区,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从诞生传唱至今,热情地讴歌了南泥湾大生产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三五九旅是模范。到1944年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上缴公粮1万石,养猪5624头,挖土窑1048孔,建房屋602间,修建大礼堂和2座小礼堂,创办了纺织厂,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就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奇迹,为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这句话似乎一直印证着南泥湾独特的气质,现在的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和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昀经济文化重镇和旅游景区,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有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有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也有着有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供游人参观。也许只有真正来一次南泥湾,只有寻着我军战士那把一个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辉煌历史,才能真正想象得到当年将士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的辛劳,才能真正领悟得到他们即使风餐露宿也能战胜重重困难的自强精神,才能真正品出称得上是“好地方来好风光”的南泥湾的独特魅力。